去除一些工業(yè)廢水以及城市生活污水中的低濁細泥懸浮物,一直是水處理界研究的重點之一。P. Ludwig等研究不同粒徑的顆粒穩(wěn)定性時發(fā)現(xiàn),顆粒粒徑越小,懸浮液越穩(wěn)定,混凝處理難度越大。而水中含有黏土、蒙脫石等物質(zhì)時,其在水中極易泥化,使表面電位變大,黏土顆粒之間始終為斥力而處于分散狀態(tài),導致懸浮液難沉降。加之低濁水中顆粒數(shù)量少,顆粒碰撞速率和幾率都減少,從而全面影響混凝效果。這是低濁細泥懸浮液混凝處理困難的主要原因。在以往的研究與工業(yè)應用中,對于低濁細泥懸浮液的處理,一般采用無機藥劑(如PAC、PFS),這主要是因為無機藥劑在水中易于分散,適當?shù)乃l件便能作用到顆粒表面,且獲得滿意的除濁效果。但它也存在缺陷,如形成的絮體細小,沉降速度緩慢,相應地所需沉降時間較長,影響了其總體處理效果,此外金屬離子含量過高對微生物有毒害作用,因此有些廢水的處理要限制使用無機藥劑。
針對低濁細泥懸浮液混凝處理中存在的問題,筆者采用PAM作絮凝劑,并向懸浮液中投加一定量的PAM-絮體來強化處理低濁細泥懸浮液,通過多組試驗研究PAM-絮體的強化效應。
1 試驗材料與方法
1.1 試驗藥劑與儀器
聚丙烯酰胺(PAM,工業(yè)級,相對分子質(zhì)量>700 萬),聚合氯化鋁(PAC,Al2O3質(zhì)量分數(shù)為30%,工業(yè)級),WJL-602激光粒度分析儀(上海精密科學儀器有限公司),ZR4-6型混凝攪拌機(深圳中潤有限公司),WZS-180型濁度儀(上海雷磁儀器廠),D 10 mm×1 000 mm型玻璃圓柱。
1.2 試驗用水
取河南陳四樓選煤廠濃縮池煤泥樣,烘干、碾磨至0.045 mm(325目)以下,稱取適量樣品,用去離水充分浸泡并間歇攪拌后配制成一定濃度的煤泥水,用濁度儀進行測定,試驗期間水溫為20~23 ℃,水樣pH為7~8。
1.3 試驗方法
分別取1 L水樣于混凝燒杯中,向燒杯中各自投加不同劑量的PAC和PAM,先快攪(400 r/min) 5 min,然后慢攪(100 r/min)10 min,測定不同沉降時間下的出水濁度和絮體平均沉降速度。根據(jù)不同投加量PAC和PAM對濁度的去除情況,比較二者的除濁效果及絮體平均沉降速度差異,同時確定各自最佳處理效果。再取相同量的水樣,同時加入PAM-絮體(PAM絮凝形成的絮體)和PAM進行絮凝試驗,考察PAM-絮體的絮凝效果,即PAM-絮體加入量、水力條件、藥劑投加順序以及水樣濁度等因素對絮凝效果的影響,進而探討PAM-絮體的絮凝去除機理,并確定不同濁度水樣的最佳工藝參數(shù)。其中水力條件由攪拌轉(zhuǎn)速和攪拌時間表示;出水濁度取沉后水面下2 cm 處的上清液用濁度儀測定;絮體平均沉降速度可取少量絮體置于內(nèi)徑10 mm、高度1 m的玻璃圓柱中,記錄平均沉降時間,由水柱高度和平均沉降時間之比進行表示。
2 試驗結(jié)果與討論
2.1 PAC和PAM對比混凝試驗
試驗配水濁度為45 NTU,考察PAC、PAM不同投加量下對低濁細泥懸浮液的處理效果。結(jié)果表明,在一定投加量范圍內(nèi),兩種藥劑的除濁效果有明顯差異:投加PAC且沉淀10 min后的出水濁度要比投加PAM的低。隨著投加量的增加,二者對濁度的去除率逐漸升高,當PAC投加量>60 mg/L時,其對濁度的去除率呈下降趨勢,這是由于PAC投加量超過一定限度會使顆粒表面電性異號,反而影響出水水質(zhì);當PAM投加量>2 mg/L時,其對濁度的去除率增長緩慢,考慮成本因素也不宜過多投加。因此,PAM總體上的除濁效果都不如PAC,PAC最佳投加量為60 mg/L,此時出水濁度為11.82 NTU,濁度去除率為73.7%;PAM最佳投加量為2 mg/L時出水濁度為20.21 NTU,濁度去除率為55.09%。這可能是因為懸浮液中顆粒細小且濃度低,PAM不易擴散,吸附橋聯(lián)難以與細顆粒充分接觸作用,故處理效果沒有PAC壓縮雙電層或吸附電中和作用好。
對比二者形成絮體的平均沉降速度可知,PAC-絮體(投加PAC形成的絮體)的平均沉速速度比 PAM-絮體慢,僅為0.45 cm/s,而PAM-絮體可達1.56 cm/s,是其3.4倍,且PAC出水濁度基本穩(wěn)定所需沉降時間為10 min,而PAM只需3 min。造成兩者差異的原因在于PAM絮凝架橋形成的絮體尺寸要比PAC壓縮雙電層形成的絮體尺寸大,使得PAM-絮體獲得很好的沉降速度。
2.2 PAM-絮體和PAM聯(lián)用的絮凝效果
通過2.1對比試驗得出,向低濁細泥懸浮液投加PAM可使絮體的體積增大,平均沉降速度加快,從而縮短沉降時間,但PAM的除濁效果不如PAC好。為了保持PAM絮凝時的良好沉降性能,并提高其濁度去除率,試驗采用加入PAM的同時投加PAM絮凝形成的絮體即PAM-絮體,以期利用PAM-絮體結(jié)構(gòu)特性產(chǎn)生的吸附效應,提高原水濁度,增加顆粒碰撞幾率,擴大粒徑比,從而達到較好的絮凝處理效果。試驗中PAM-絮體為0~200 mg/L,PAM為2 mg/L;藥劑投加順序為同時加入PAM-絮體和PAM,絮凝效果見圖 1。
圖 1 PAM-絮體不同投加量下的絮凝效果
由圖 1可知,PAM-絮體與PAM聯(lián)用時的絮凝效果比單獨使用PAM的要好。隨著PAM-絮體投加量的增加,濁度去除率增加,絮體平均沉降速度增大。這主要是因為多孔結(jié)構(gòu)的PAM-絮體具有很強的吸附能力,能吸附和網(wǎng)捕水中懸浮的細小顆粒,形成結(jié)構(gòu)更密實的絮體;同時PAM-絮體的加入增加了水中固體顆粒物的數(shù)量,使顆粒碰撞次數(shù)增多,形成絮體的幾率加大,聯(lián)合絮凝劑PAM的作用可進一步提高濁度去除率。此外加入PAM-絮體可擴大顆粒粒徑比,Y. I. Chang等認為,懸浮液中顆粒粒徑比越大,溶液越不穩(wěn)定,混凝效果也越好。當PAM-絮體投加量為120 mg/L時處理效果最好,濁度去除率可由55.09%提高到78.56%(出水濁度僅為9.65 NTU),絮體平均沉降速度為2.57 cm/s,但當PAM-絮體投加量>120 mg/L,濁度去除率和絮體的平均沉降速度呈下降趨勢。這是因為PAM -絮體投加量超過飽和用量時,過多的PAM-絮體不僅不能吸附水中顆粒,反而會把原吸附在絮體上的顆粒釋放出來,此時出水濁度增加,絮體平均沉降速度減小。因此,試驗中PAM-絮體的最佳投加量為120 mg/L。
與PAC處理低濁細泥懸浮液的處理效果對比可以看出,PAM-絮體與PAM聯(lián)用產(chǎn)生的絮體平均沉降速度明顯提高,濁度去除率達到甚至超過PAC的去除率。因此,通過PAM-絮體和PAM的聯(lián)用可提高絮凝處理低濁細泥懸浮液的除濁率,縮短沉降時間,具有重要意義。
2.3 水力條件對PAM-絮體強化絮凝效果的影響
在PAM-絮體為120 mg/L、PAM為2 mg/L,同時加入PAM-絮體和PAM的條件下,分別采取以下4種水力條件:(1)先快攪(400 r/min)5 min,然后慢攪(100 r/min)10 min;(2)先快攪(300 r/min)5 min,然后慢攪(100 r/min)10 min;(3)先快攪(300 r/min) 3 min,然后慢攪(100 r/min)10 min;(4)先快攪(300 r/min)3 min,然后慢攪(100 r/min)7 min。考察水力條件對PAM-絮體強化PAM絮凝處理低濁細泥懸浮液的影響,試驗結(jié)果見表 1。
由表 1可知,快攪速度對絮凝效果影響很大,300 r/min時的絮凝效果要比400 r/min的好?焖贁嚢栌袃蓚目的,一是使PAM-絮體和PAM迅速分散并與水中顆粒物充分接觸,故需要一定強度的攪拌速度;二是使投加的PAM-絮體保持適當?shù)某叽绱笮,避免徹底破碎而失效,所以又要求快攪速度不宜過大,攪拌時間不宜過長。水力條件(1)的處理效果最差,這是由于快攪速度過快、時間過長,導致投加的PAM-絮體破碎成小絮體,破壞了多孔結(jié)構(gòu),沒有充分發(fā)揮其吸附特性與尺寸效應。慢攪時間為7 min的處理效果不如10 min,原因是慢攪時間過短,PAM-絮體及大絮體沒有充分發(fā)揮網(wǎng)捕作用吸附水中細小顆粒,同時小絮體也來不及充分結(jié)合成大絮體。因此,最佳的水力條件應為先快攪(300 r/min)3 min,然后慢攪(100 r/min)10 min。
2.4 藥劑投加順序?qū)AM-絮體強化絮凝效果的影響
藥劑投加量為PAM-絮體120 mg/L、PAM 2 mg/L,水力條件為先快攪(300 r/min)3 min,然后慢攪(100 r/min)10 min,分別采取以下3種藥劑投加順序:(1)同時投加PAM-絮體和PAM;(2)先投加PAM-絮體,然后再投加PAM,前后相隔30 s;(3)先投加PAM,然后再投加PAM-絮體,前后相隔30 s?疾焖巹┩都禹樞?qū)AM-絮體強化PAM絮凝處理低濁細泥懸浮液的影響,試驗結(jié)果見表 2。
由表 2可以看出,后投加PAM-絮體的絮凝效果要好于其他兩種投加順序,濁度去除率提高約5%以上,絮體平均沉降速度也有所提高。先向水樣中投加PAM-絮體,較長時間的快攪使PAM-絮體很容易破碎,無法充分發(fā)揮其強化效應;而先投加PAM,水中懸浮物和膠體顆粒在PAM的作用下大部分形成較大絮體,剩余難絮凝的細顆粒將被之后投加的PAM-絮體吸附或網(wǎng)捕,進一步降低出水濁度。因此,先投加PAM再投加PAM-絮體為最佳投藥順序。
2.5 不同濁度懸浮液的PAM-絮體投加量
配制不同濁度的低濁細泥懸浮液,藥劑投加量為PAM-絮體120 mg/L、PAM 2 mg/L,投藥順序為先投加PAM再投加PAM-絮體;水力條件為先快攪(300 r/min)3 min,然后慢攪(100 r/min)10 min。確定不同濁度懸浮液的最佳PAM-絮體投加量,試驗結(jié)果見表 3。
由表 3可知,隨著懸浮液濁度的增加,PAM-絮體的最佳投加量相應減小,對于濁度為45~206 NTU的懸浮液,投加70~120 mg/L的PAM-絮體,濁度去除率和絮體平均沉降速度基本保持穩(wěn)定。這表明對于一定低濁度范圍內(nèi)的細泥懸浮液,投加適量的PAM-絮體,即使藥劑用量不變也能獲得很好的除濁效果和絮體沉降速度,具有減少藥劑用量、節(jié)省成本的意義。
3 結(jié)論
(1)投加PAM-絮體對PAM絮凝處理低濁細泥懸浮液具有強化作用,不僅能縮短絮凝和沉降時間,更重要的是能顯著提高濁度去除率;此外PAM-絮體是PAM絮凝處理的剩余產(chǎn)物,不增加額外藥劑成本,投加PAM-絮體還能減少PAM的用量,經(jīng)濟效益明顯。具體參見http://www.yiban123.com更多相關技術(shù)文檔。
(2)PAM-絮體是多孔結(jié)構(gòu),能吸附或網(wǎng)捕水中細小的懸浮物和膠體顆粒;其較大的尺寸擴大了懸浮液中顆粒粒徑比,能降低溶液穩(wěn)定性,使之更容易發(fā)生絮凝;投加PAM-絮體還能增加水中顆粒物濃度,提高顆粒碰撞幾率,因此投加適量的PAM-絮體可顯著提高PAM的絮凝效果。
(3)PAM-絮體與PAM聯(lián)用處理低濁細泥懸浮液的效果比投加PAC時的效果好,對于濁度為45 NTU的水樣,最佳藥劑用量為PAM-絮體120 mg/L、PAM 2 mg/L,先快攪(300 r/min)3 min,然后慢攪(100 r/min)10 min,先投加PAM,然后再投加PAM-絮體。在上述最佳工藝條件下,濁度去除率從55.09%提高到88.35%,絮體平均沉降速度從1.56 cm/s提高到3.05 cm/s。針對不同濁度的低濁細泥懸浮液,投加相應用量的PAM-絮體都可獲得良好的處理效果。因此,PAM-絮體強化絮凝技術(shù)在低濁細泥懸浮液處理中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