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日2015.10.23
公開(公告)日2016.08.03
IPC分類號B63J4/00; C02F1/52; C02F1/40
摘要
翻譯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船舶機艙底水預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包括依次連接的污水井、日用艙底泵、艙底水澄清柜、艙底水存放艙;所述艙底水澄清柜的高度高于艙底水存放艙;所述日用艙底泵將污水井中的污水抽至艙底水澄清柜中,進行沉淀過濾,艙底水澄清柜中的污水經(jīng)沉淀過濾后受重力作用向下流至艙底水存放艙,艙底水存放艙中的污水在油水分離泵的作用下運送至艙底水油水分離器進行油水分離。實際放泄至艙底水存放艙的艙底水,含油量大幅下降,可有效減輕艙底水油水分離器的工作負擔,環(huán)保節(jié)能;實際放泄至艙底水存放艙的艙底水,含渣量大幅下降,可有效減輕船員清淤的工作難度和工作強度。
摘要附圖
![](http://www.yiban123.com/jishu/UploadFiles_9416/201804/2018041208503041.png)
權(quán)利要求書
1.一種船舶機艙底水預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包括依次連接的污水井、日用艙底泵、艙底水澄清柜、艙底水存放艙;
所述艙底水澄清柜的高度高于艙底水存放艙;
所述日用艙底泵將污水井中的污水抽至艙底水澄清柜中,進行沉淀過濾,艙底水澄清柜中的污水經(jīng)沉淀過濾后受重力作用向下流至艙底水存放艙,艙底水存放艙中的污水在油水分離泵的作用下運送至艙底水油水分離器進行油水分離。
2.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機艙底水預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艙底水油水分離器自帶油水分離泵。
3.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機艙底水預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船舶機艙底水是指在船舶機艙內(nèi)的設備在工作運行過程中產(chǎn)生的放泄水、洗滌水、工作水,所述船舶機艙內(nèi)的設備包括主推進柴油機、柴油發(fā)電機、鍋爐、分油機、供油單元。
4.如權(quán)利要求1所述的船舶機艙底水預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所述艙底水澄清柜還與油渣艙連接,將油污物過濾至油渣艙中。
5.如權(quán)利要求4所述的船舶機艙底水預處理系統(tǒng),其特征在于:
艙底澄清柜內(nèi)具有兩道豎直隔板,將柜分為左中右三個區(qū)域,左側(cè)與中部在柜底連通,中部與右側(cè)在柜頂連通,左側(cè)、右側(cè)隔板附近設置油水放泄口,油水放泄口位置略低于右側(cè)隔板頂部高度;
艙底澄清柜上設有液位計、高位報警液位開關、人手孔、透氣口;
艙底水在艙底澄清柜內(nèi)自然沉淀分層,污泥沉積在左側(cè)柜底,油污漂浮于左側(cè)液面上層,較清潔水在兩道隔板間積聚;
漂浮于上層的油污通過自閉式放泄閥由船員定期手動泄放到船上油渣艙;較清潔水在柜中部格檔中積聚再沉淀直至溢流進入柜體右側(cè);
位于柜體右側(cè)的艙底水,再次自然分層,含油較輕的污水再次通過自閉式放泄閥收集至油渣艙;澄清后的艙底水通過手動閥門放泄至艙底水存放艙;
柜體左側(cè)沉積的污泥,在船舶定期維修保養(yǎng)時通過人手孔進行清淤。
說明書
一種船舶機艙底水預處理系統(tǒng)
技術領域
本實用新型涉及一種船舶機艙底水預處理系統(tǒng),屬于船舶機艙底水處理技術領域。
背景技術
船舶機艙中一般會存在一些設備的泄放水,這部分泄放水一般排放后匯集至污水井中,采用日用艙底泵將污水抽出,送至艙底水存放艙,艙底存放艙是存放污水的艙室,一般對其中污水的處理有兩種方式:一種是當船靠岸時,將污水運至岸上進行處理,另一種是船艙底部位設置油水分離器,采用油水分離器將油污濾除,將油污濾除后的污水直接排放進入大海。
現(xiàn)有技術中的這兩種方式都會造成艙底水存放艙內(nèi)的泥污、雜物等污物長期積累,無法排出,需要船員定期進入進行清理,而艙底水存放艙往往不規(guī)則的形狀,同時又布有管道、箱體等障礙物,人員進出十分不方便,清理時耗費大量的人力,十分不方便。
綜上,現(xiàn)有技術的缺點:
1)艙底水在艙底水存放艙內(nèi)實際也是發(fā)生自然沉淀,會在艙底部結(jié)垢結(jié)淤,需要船員定期清理,否則艙底水存放艙的儲水量將受影響。而一般設計的艙底水存放艙位于機艙底部,人員進入十分不便,艙內(nèi)通風條件差,清淤過程勞動強度很大,不利于船員的安全和健康。
2)艙底水,將全部進入艙底水油水分離器分離,直到達標后允許排放舷外,此時艙底水油份含量仍然較高,需要分離器長時間的工作,既不節(jié)能也不環(huán)保,工作效率也很低下。
實用新型內(nèi)容
針對上述缺點,本實用新型的目的,就是通過增加機艙艙底水預處理裝置,改善和消除上述情況,使得艙底水處理流程更高效,滿足新一代船舶綠色節(jié)能環(huán)保的要求。
本實用新型采取以下技術方案:
一種船舶機艙底水預處理系統(tǒng),包括依次連接的污水井、日用艙底泵、艙底水澄清柜、艙底水存放艙;所述艙底水澄清柜的高度高于艙底水存放艙;所述日用艙底泵將污水井中的污水抽至艙底水澄清柜中,進行沉淀過濾,艙底水澄清柜中的污水經(jīng)沉淀過濾后受重力作用向下流至艙底水存放艙,艙底水存放艙中的污水在油水分離泵的作用下運送至艙底水油水分離器進行油水分離。
進一步的,所述艙底水油水分離器自帶油水分離泵。
進一步的,所述船舶機艙底水是指在船舶機艙內(nèi)的設備在工作運行過程中產(chǎn)生的放泄水、洗滌水、工作水,所述船舶機艙內(nèi)的設備包括主推進柴油機、柴油發(fā)電機、鍋爐、分油機、供油單元。
進一步的,所述艙底水澄清柜還與油渣艙連接,將油污物過濾至油渣艙中。
更進一步的,艙底澄清柜內(nèi)具有兩道豎直隔板,將柜分為左中右三個區(qū)域,左側(cè)與中部在柜底連通,中部與右側(cè)在柜頂連通,左側(cè)、右側(cè)隔板附近設置油水放泄口,油水放泄口位置略低于右側(cè)隔板頂部高度;艙底澄清柜上設有液位計、高位報警液位開關、人手孔、透氣口;艙底水在艙底澄清柜內(nèi)自然沉淀分層,污泥沉積在左側(cè)柜底,油污漂浮于左側(cè)液面上層,較清潔水在兩道隔板間積聚;漂浮于上層的油污通過自閉式放泄閥由船員定期手動泄放到船上油渣艙;較清潔水在柜中部格檔中積聚再沉淀直至溢流進入柜體右側(cè);位于柜體右側(cè)的艙底水,再次自然分層,含油較輕的污水再次通過自閉式放泄閥收集至油渣艙;澄清后的艙底水通過手動閥門放泄至艙底水存放艙;柜體左側(cè)沉積的污泥,在船舶定期維修保養(yǎng)時通過人手孔進行清淤。
本實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
1)通過設置艙底水澄清柜,將污泥雜物等雜質(zhì)先行濾除,大大提高了進入艙底水存放艙的污水的清潔程度。
2)無需船員定期進入艙底水存放艙進行清理,由于艙底水存放艙往往不規(guī)則的形狀,同時又布有管道、箱體等障礙物,人員進出十分不方便,大大減低了船員的勞動強度,提高安全性。
3)由于艙底水存放艙通風條件很差,本實用新型避免了惡劣環(huán)境對船員健康的影響。
4)通過艙底水澄清柜,能夠初步降低艙底水存放艙內(nèi)的油污濃度,油份的分離使得油水分離器的工作負荷減輕可減少油水分離器的工作時間,提高油水分離的工作效率,節(jié)能環(huán)保。
5)艙底水澄清柜與艙底水存放艙設計成高低差的結(jié)構(gòu),利用重力直接將艙底澄清柜的水倒入艙底存放艙,澄清柜加工簡化,節(jié)能效果好。
6)艙底水預處理柜的設計巧妙,采用重力沉淀+隔離溢流+再沉淀的方式,使得艙底水中的油污及固體雜質(zhì)在預處理柜中得到充分有效的分離,不受外界振蕩、泵吸等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