色度是衡量再生油品質量優(yōu)劣的重要技術指標。然而,由于廢潤滑油中含有炭黑、膠質、瀝青質、重質芳烴、含氮雜環(huán)化合物、共軛烯烴等多種成色物質,構成情況十分復雜,去除難度較大。因此,多年以來脫色問題一直是困擾廢潤滑油再生利用領域的關鍵技術問題之一。
在諸多的油液脫色技術中,絮凝脫色技術因具有投資少、能耗低、操作簡單等特點,極具應用優(yōu)勢。就目前的研究和應用情況來看,單一的無機絮凝劑或有機絮凝用于廢油處理時雖然都具有一定的脫色效果,但無論是有機絮凝劑還是無機絮凝劑,均存在各自的不足。常見的聚合型有機絮凝劑在油液中的相溶性和分散性較差,且對帶電膠體顆粒的電性中和能力弱,絮凝脫色時間較長;無機絮凝劑則存在對大分子成色物質的脫除效果不明顯、選擇性強、絮凝劑用量大等問題。因此,單一型絮凝劑應用于油處理時的脫色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往往需要進行吸附精制或加氫精制等后續(xù)處理才能滿足色度要求。為實現良好的脫色效果,絮凝反應及其后續(xù)精制過程大都需要在高溫下進行,而高溫會導致再生油液的抗氧化性能下降,增加再生油液返色的概率。此外,就目前的研究現狀來看,有關復合型絮凝劑的研究和應用多側重于水處理領域,而在油處理領域則少有關注。鑒于此,本文采用復配法,以烯烴胺基類有機絮凝劑與羥基類無機電解質進行復配,經篩選得到一種適用于廢液壓油絮凝脫色的中溫復配型絮凝劑,而后通過單因素實驗設計考察了該絮凝劑的脫色效果和最佳脫色條件,并對復配絮凝劑的脫色增強機制進行了初步分析。
實驗方法
實驗原料預處理
將廢液壓油在容器中靜置沉降2天,脫除油液中大部分游離水和固體雜質,然后選取容器上部油液作為絮凝脫色實驗原料。
絮凝劑的配制及篩選
根據絮凝脫色原理選擇和設計有機/無機絮凝劑配方組合,配制過程為將0.5g無機試劑(氫氧化鉀)溶解于2mL去離子水中,溶解后配制成質量濃度為20%的溶液作為復配型絮凝劑的無機組分;將二乙烯三胺與三乙烯四胺按照質量比為1∶(1~3)的比例均勻混合,得到復配型絮凝劑的有機組分。在60℃的反應溫度下,將無機組分按照質量比為1∶(3~5)的比例緩慢滴加到上述有機組分中,不斷攪拌,熟化5h后,即得所需絮凝劑。通過絮凝實驗在配制好的絮凝劑中篩選出具有最佳脫色效果的有機/無機復配型絮凝劑配方。其中,上述無機組分和有機組分既可為單一試劑,也可為組合試劑。具體聯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yiban123.com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絮凝脫色實驗
量取20mL預處理后的廢液壓油于燒杯中,置于一定溫度的DF-101S集熱式恒溫加熱磁力攪拌器上。控制好溫度和攪拌轉速,向油樣中加入適量配制好的絮凝劑,攪拌適當時間后將其移入恒溫烘箱中自然沉降一定時間。
脫色率的測定
廢液壓油色度較深,本研究用脫色率來表征油品劣化產物的去除程度。選擇適量的經過沉降處理的油液,用石油醚稀釋一定倍數,用721型可見光分光光度計以石油醚作參比測定油品的脫色率。測定采用的最大吸收波長為480nm。
結論
(1)復配型絮凝劑處理后的油樣較單一的無機/有機絮凝劑處理后所得油樣,色度有明顯變化,能得到清亮的再生油液,脫色效果顯著。
(2)復配型絮凝劑單因素實驗設計得到的最佳反應控制條件為:絮凝劑總用量6%,反應溫度50℃,攪拌速度800r/min,沉降溫度60℃,沉降時間12h。在該反應條件下,經復配型絮凝劑處理后的廢液壓油脫色率可達到94.76%,部分性能指標可超過MVIW-300型基礎油的技術標準。在該條件下,廢液壓油回收率可達83.5%。
(3)分析廢液壓油-復配型絮凝劑反應體系的絮凝脫色機制,認為復配絮凝劑能夠通過氫鍵、電性中和等機制增強絮凝劑對油液中大分子顯色物質的捕集作用以及對膠體顆粒的脫穩(wěn)凝聚作用,以提升絮凝脫色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