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04.11
申請日:2022.12.23
分類號:C02F1/24(2023.01)I;C02F1/52(2023.01)I
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污水處理用溶氣氣浮機,屬于污水處理設備技術領域,包括:機體以及均設置在所述機體上的進水口、加藥口、排渣口和排污口;溶氣罐,設置在所述機體內部底端,所述溶氣罐的出氣口連接有釋放機構,用于釋放氣體形成微氣泡,對污水進行處理;攪拌組件,用于將微氣泡與污水進行混合,本發(fā)明設置的釋放機構釋放的微小氣泡與污水進行充分混合,釋放機構通過在多組管道上端設置彎折管,再設置通管,從而使得氣體從通管排出形成微小氣泡,氣體出口設置分布均勻,提高其微小氣泡與污水結合效率,從而提高污水處理效率,避免傳統(tǒng)釋放器從管道只從端口釋放,導致微小氣泡分布不均的弊端。
權利要求書
1.一種污水處理用溶氣氣浮機,其特征在于,包括:機體以及均設置在所述機體上的進水口、加藥口、排渣口和排污口;溶氣罐,設置在所述機體內部底端,所述溶氣罐的出氣口連接有釋放機構,用于釋放氣體形成微氣泡,對污水進行處理;攪拌組件,用于將微氣泡與污水進行混合。
2.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污水處理用溶氣氣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釋放機構包括與溶氣罐口轉動連接的進氣管,所述進氣管上連通有圓柱腔殼,所述圓柱腔殼的周邊連通有多組管道一端,所述管道另一端閉口,所述管道的上端設置有多組連通的彎折管,所述彎折管的出口端連通有通管。
3.根據(jù)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污水處理用溶氣氣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圓柱腔殼的上端設置有固定桿,所述固定桿的上端連接有第一傘齒輪,所述第一傘齒輪的一側嚙合連接有第三傘齒輪,所述第三傘齒輪的一側設置有轉動桿,所述轉動桿伸出機體外部的一端通過聯(lián)軸器連接有電動機輸出端,所述電動機固定在機體外部。
4.根據(jù)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污水處理用溶氣氣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攪拌組件包括架設在機體內部的支撐條,所述支撐條上設置有貫穿的第二轉動軸,所述第二轉動軸的外部設置有多組第二攪拌板,所述第二轉動軸的下端設置有第二傘齒輪,所述第二傘齒輪與第三傘齒輪嚙合連接。
5.根據(jù)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污水處理用溶氣氣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轉動軸位于支撐條上方的外部設置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齒輪的兩側嚙合連接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中心均設置有第一轉動軸,所述第一轉動軸的外部設置有第一攪拌板,所述第一攪拌板與第二攪拌板交錯設置,所述第一轉動軸下端轉動連接在支撐條上,所述第一齒輪的上端固定連接有彈簧一端,所述彈簧另一端固定有套筒,所述彈簧、套筒均套設在第一轉動軸外部,所述第二轉動軸的外部設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設置成圓盤型,所述限位板的下端設置成傾斜面,所述限位板的下端面貼在套筒上端面。
6.根據(jù)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污水處理用溶氣氣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機體的內部靠近排渣口側設置有刮板,所述刮板的前后端設置有鏈條,所述鏈條傾斜設置,且兩側內圈設置有轉動齒輪,其中一組轉動齒輪通過連軸連接驅動電機。
7.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污水處理用溶氣氣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渣口的外側設置有排渣槽。
8.根據(jù)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污水處理用溶氣氣浮機,其特征在于:所述刮板遠離鏈條一側設置有彎折部。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提供了一種污水處理用溶氣氣浮機,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問題。
為實現(xiàn)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污水處理用溶氣氣浮機,包括:機體以及均設置在所述機體上的進水口、加藥口、排渣口和排污口;溶氣罐,設置在所述機體內部底端,所述溶氣罐的出氣口連接有釋放機構,用于釋放氣體形成微氣泡,對污水進行處理;攪拌組件,用于將微氣泡與污水進行混合。
進一步,所述釋放機構包括與溶氣罐口轉動連接的進氣管,所述進氣管上連通有圓柱腔殼,所述圓柱腔殼的周邊連通有多組管道一端,所述管道另一端閉口,所述管道的上端設置有多組連通的彎折管,所述彎折管的出口端連通有通管。
進一步,所述圓柱腔殼的上端設置有固定桿,所述固定桿的上端連接有第一傘齒輪,所述第一傘齒輪的一側嚙合連接有第三傘齒輪,所述第三傘齒輪的一側設置有轉動桿,所述轉動桿伸出機體外部的一端通過聯(lián)軸器連接有電動機輸出端,所述電動機固定在機體外部。
進一步,所述攪拌組件包括架設在機體內部的支撐條,所述支撐條上設置有貫穿的第二轉動軸,所述第二轉動軸的外部設置有多組第二攪拌板,所述第二轉動軸的下端設置有第二傘齒輪,所述第二傘齒輪與第三傘齒輪嚙合連接。
進一步,所述第二轉動軸位于支撐條上方的外部設置有第二齒輪,所述第二齒輪的兩側嚙合連接有第一齒輪,所述第一齒輪中心均設置有第一轉動軸,所述第一轉動軸的外部設置有第一攪拌板,所述第一攪拌板與第二攪拌板交錯設置,所述第一轉動軸下端轉動連接在支撐條上,所述第一齒輪的上端固定連接有彈簧一端,所述彈簧另一端固定有套筒,所述彈簧、套筒均套設在第一轉動軸外部,所述第二轉動軸的外部設置有限位板,所述限位板設置成圓盤型,所述限位板的下端設置成傾斜面,所述限位板的下端面貼在套筒上端面。
進一步,所述機體的內部靠近排渣口側設置有刮板,所述刮板的前后端設置有鏈條,所述鏈條傾斜設置,且兩側內圈設置有轉動齒輪,其中一組轉動齒輪通過連軸連接驅動電機。
進一步,所述排渣口的外側設置有排渣槽。
進一步,所述刮板遠離鏈條一側設置有彎折部。
與現(xiàn)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設置的釋放機構釋放的微小氣泡與污水進行充分混合,釋放機構通過在多組管道上端設置彎折管,再設置通管,從而使得氣體從通管排出形成微小氣泡,氣體出口設置分布均勻,提高其微小氣泡與污水結合效率,從而提高污水處理效率,避免傳統(tǒng)釋放器從管道只從端口釋放,導致微小氣泡分布不均的弊端,一方面使得微小氣泡分布均勻,提高其微小氣泡釋放效率,提高其污水處理,另一方面可防止沉淀造成管道堵塞的風險;且通過電動機、轉動桿、第三傘齒輪、第一傘齒輪、固定桿的配合,帶動圓柱腔殼以及管道轉動,從而使得管道釋放的微小氣泡分布更加均勻,進一步提高其微小氣泡與污水混合的效率,提高其處理效率。
2、本發(fā)明設置的攪拌組件通過第二攪拌板和第一攪拌板轉動,對污水進行攪拌,攪拌的同時將管道放出的微小氣泡與污水進行充分混合,提高了污水處理的效率,且第一攪拌板上下攪拌,在第一攪拌板和第二攪拌板的共同作用下,實現(xiàn)了機體內部污水的上下流動,使攪拌更為充分,提高對流速度,進一步提高其微小氣泡與污水混合的效率,提高其處理效率,且攪拌組件驅動力同樣來自于電動機,即達到節(jié)省能源的目的。
(發(fā)明人:劉建偉;劉子克;劉從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