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對于微濾和超濾,納濾能夠截留更小的分子。而納濾膜與反滲透膜相比,其操作壓力更小、更經濟,去除效果明顯。納濾是介于反滲透和超濾之間的壓力驅動膜分離過程,納濾膜的孔徑范圍在幾納米左右。目前國外已有較大規(guī)模的納濾膜凈水應用實例,如1999年投運的法國巴黎梅里奧塞水處理廠,用以去除水中的殺蟲劑和除草劑,其日產水14萬t,是世界上第一個大型納濾系統(tǒng)。另外在美國弗羅里達州的迪菲爾德市、伯克萊屯市也建成了日產4萬t、14萬t納濾凈水系統(tǒng)。一般認為,納濾對EDCs的去除機理主要是篩分作用,同時受到目標污染物的性質、膜的性質、溶液的組成和運行方式等其他因素影響。如Yoon和張晗等都認為篩分作用是納濾去除EDCs的主要原因之一。
篩分作用是指利用膜孔徑對截留分子進行物理性篩分截留的作用,它是納濾膜去除EDCs最基本的機理。篩分效果由膜孔徑大小與截留分子尺寸之間相互關系決定,通常認為粒徑小于膜孔徑的分子可能通過膜表面,而大于膜孔徑的分子絕大部分被截留下來。利用Stokes半徑和分子量的關系式可以近似地算出分子量在200~1000Da的有機物的分子半徑為0.39~0.77nm,與納濾膜的孔徑大小在一個級別上。由于這些有機物分子并不是完全的球體結構,而是具有極為復雜的空間結構,其縱向和橫向分子寬度可能比Stokes半徑大很多,也就是許多EDCs的分子大小都比納濾膜孔徑大,因此被物理攔截,而部分分子量較小的EDCs則可以進入膜內部,并受到膜的吸附作用而被去除。具體聯(lián)系污水寶或參見http://www.yiban123.com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許多研究認為納濾膜對分子量在200~1000Da之間的有機物有較好的去除率,并可以有效地部分去除單價離子和分子量低于200Da的物質,這些小于截留分子量的物質的去除率與它們的尺寸、離子電荷和膜的親和性有關。張顯球等發(fā)現(xiàn)納濾截留分子量在200Da左右的膜對農藥的去除效果較好。大多數(shù)EDCs分子量介于200~500Da范圍。
大部分EDCs都是疏水性有機物,由于納濾膜表面也具有親疏水特性,當這些疏水性的有機物在接觸納濾膜時,由于“相似相溶”原理,在接觸納濾膜時受到膜上的疏水部分相互吸附,使得EDCs被去除。
除了對有機物處理之外,李清雪等研究納濾組合工藝對微量污染物的去除效果時發(fā)現(xiàn),納濾技術對于砷、鎘和鉛三種重金屬的平均去除率分別為54.94%、86.73%和83.40%。由表2可知不同研究中納濾技術對同一污染物的去除效果不同,這主要是由于納濾膜類型、原水導電性及其他物質的存在所致。理論和實驗證明利用納濾膜來處理這樣低濃度的污染物是可行的和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