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為了縮短好氧顆粒污泥形成的時間,通過在顆粒污泥形成初期投加混凝劑的方式,研究強化造粒條件下顆粒污泥的形成過程及其特性。結果發(fā)現(xiàn),投加混凝劑后,反應器在第8天出現(xiàn)了顆粒污泥,并在第25天時實現(xiàn)完全顆;任醇踊炷齽┓磻黝w粒形成的時間縮短了2 d,完全顆;瘯r間縮短了10 d。強化造粒條件下形成的顆粒污泥,顆粒強度、比重分別為99.03%和1.1892,分別比對照高出3.28%和0.1539?梢钥闯,在混凝強化造粒條件下培養(yǎng)出的顆粒污泥,與常規(guī)方法相比具有顆;M程快,顆粒強度大,比重大等優(yōu)點。
好氧污泥顆;墙陙肀妒荜P注的污水處理技術,代表了污水處理技術發(fā)展的一個重要方向。然而,目前由于顆粒污泥培養(yǎng)周期較長,其穩(wěn)定性受污水水質(zhì)和操作條件的影響較大。因此,污泥顆;夹g向?qū)嶋H應用的推進速度緩慢。
為了加快污泥的顆;M程,一些研究者在SBAR培養(yǎng)中投加10 mL/L絮凝細菌,顆粒形成時間由未投加的42d縮短為35d。還有許多研究者對于添加物對顆粒污泥啟動的加速作用進行了研究,發(fā)現(xiàn)具有混凝性能的金屬離子如鈣、鎂等的添加在微生物聚集體自固定過程中能起重要作用。這就預示著,將混凝操作與顆粒污泥培養(yǎng)過程有機結合是加快顆;M程的可行途徑。
本研究通過在顆粒形成前期投加PAC(聚合氯化鋁),并且加以攪拌的培養(yǎng)方式,研究混凝強化造粒條件下好氧顆粒污泥的形成過程以及污泥特性。
1材料與方法
1.1實驗裝置與運行參數(shù)
本實驗采R1、R2、R33個主體尺寸完全相同的有機玻璃柱反應器,其中,R1較R2、R3上部多安裝了攪拌機,如圖1所示。反應器內(nèi)徑為50mm,高1500mm,高徑比(H/D)30,有效容積2.4L,反應器底部設砂芯曝氣頭,曝氣量2L/min,由空氣泵經(jīng)氣體流量計供氣;頂部設進水管,由進水泵進水,每周期的進、排水量均為1.2L。反應器在室溫下運行,其運行周期為6h.,每天4個周期,每個周期分為進水、曝氣、沉淀和排水4個階段,各階段由時間繼電器控制。其中各反應器進水和排水都為5 min,各階段曝氣與沉淀時間有所不同,第1階段::1~7d曝氣時間由最初的300 min調(diào)整到310 min,而沉淀時間則由剛接種時的15 min逐漸調(diào)整到5 min;第2階段:從第8天開始,曝氣時間為310 min,沉淀時間為5 min。另外,在反應器啟動的前7d每天第1和第2周期排水結束后,分別向R1和R2中人工投加50mL濃度為20g/l的PAC,然后R1曝氣1 min使PAC與污泥混合,再以80r/ min的轉(zhuǎn)速攪拌9 min;R2曝氣10 min;R3靜置。具體參見http://www.yiban123.com更多相關技術文檔。
1.2接種污泥
采用西安市第四污水處理廠(A2/O工藝)的二沉池回流污泥為接種污泥,其呈深褐色,MLSS為80000~100000mg/L,MLVSS/MLSS為0.648,接種污泥量為每個反應器1.2L。
詳情請點擊下載附件:混凝強化形成好氧顆粒污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