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01.03
申請日:2021.04.27
分類號:C02F11/02(2006.01)I
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環(huán)保智能化污泥處理設備,包括反應器、設于所述反應器底部的底板及設于所述反應器下方的接料盒,所述反應器上設有通腔,所述底板可轉動連接于所述反應器底部,所述通腔兩側內壁上分別設有第一活動槽,所述第一活動槽內設有活動塊,所述第一活動槽內壁上設有第一凸塊,所述活動塊上設有與所述第一凸塊相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活動塊上設有第一轉輥,所述第一活動槽側壁上設有蓋板;操作人員只需將紗網繞于第一轉股上后,紗網即可自動鋪設于反應器底面,同時在蓋板與第一轉輥的相互配合下,將紗網的兩端自行固定,降低紗網鋪設難度,使污泥的處理更加方便。
權利要求書
1.一種環(huán)保智能化污泥處理設備,包括反應器(1)、設于所述反應器(1)底部的底板(2)及設于所述反應器(1)下方的接料盒(3),所述反應器(1)上設有通腔(11),所述底板(2)可轉動連接于所述反應器(1)底部,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腔(11)兩側內壁上分別設有第一活動槽(111),所述第一活動槽(111)內設有活動塊(51),所述第一活動槽(111)內壁上設有第一凸塊(15),所述活動塊(51)上設有與所述第一凸塊(15)相配合的第一凹槽(511),所述活動塊(51)上設有第一轉輥(52),所述第一活動槽(111)側壁上設有蓋板(12)。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環(huán)保智能化污泥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凹槽(511)頂部設有第二活動槽,所述第二活動槽內設有第二轉輥(512)和第三轉輥(513),所述第二轉輥(512)和所述第三轉輥(513)上繞設有傳動帶(514),所述第二活動槽內壁上設有與所述第三轉輥(513)相配合的第一驅動電機(515);所述通腔(11)內壁上設有第一活動腔(13),所述第一活動腔(13)內設有與所述第一凹槽(511)相配合的第二凸塊(14)。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環(huán)保智能化污泥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活動腔(13)側壁上設有設備腔(131),所述設備腔(131)內設有氣缸(132),所述氣缸(132)活塞桿連接于所述第二凸塊(14)上,所述第二凸塊(14)側壁上設有第一連接彈簧(143),所述第二凸塊(14)上設有第二活動腔(141),所述第二活動腔(141)內設有第一連接桿(142),所述第一連接桿(142)上設有第一復位彈簧(144),所述第一凸塊(15)上設有第三活動腔(151),所述第一連接桿(142)穿設于所述第三活動腔(151)內,所述第一連接桿(142)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驅動電機(515)相配合第一推塊(145)。
4.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環(huán)保智能化污泥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塊(51)上設有第二驅動電機(517),所述第一轉輥(52)兩端分別設有第一連接軸(524),所述第二驅動電機(517)與所述第一連接軸(524)相連,所述第一轉輥(52)上設有多個第二凹槽(521),所述第二凹槽內(521)設有設有兩組固定桿(522),所述固定桿(522)為彈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凹槽(521)內壁上活動連接有第二連接桿(523),所述第二連接桿(523)一端活動連接有第三連接桿(527),所述第二連接桿(523)通過一連接繩與所述固定桿(522)相連。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環(huán)保智能化污泥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動塊(51)上設有第三活動槽(518),所述第三活動槽(518)內設有第二推塊(5181),動槽(518)內設有弧片(5182),所述反應器(1)頂部設有第一推板(130),所述第一推板(130)底部設有第一推桿(1302),所述第一推桿(1302)設于所述孤片(5182)上方,所述第一推板(130)底部設有支撐彈簧(1301)。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環(huán)保智能化污泥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轉輥(52)兩側分別設有第四活動槽(525),所述第二凹槽(521)側壁上設有與所述第四活動槽(525)相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四活動槽(525)內設有第二推板(526),所述第二推板(526)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通孔相配合的第三推塊(5262),所述第二推板(526)上還設有第二復位彈簧(5261)。
7.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環(huán)保智能化污泥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蓋板(12)上設有第四活動腔(121),所述蓋板(12)上設有與所述第四活動腔(121)相通的通槽(17),所述第四活動腔(121)側壁上設有第五活動槽,所述第四活動腔(121)內設有第一固定板(18),所述第一固定板(18)上設有與所述第五活動槽相配合的第四推塊(181),所述蓋板(12)上可轉動連接有固定桿(19),所述固定桿(19)設于所述第四推塊(181)上方。
8.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環(huán)保智能化污泥處理設備,其特征在于:所述反應器(1)頂部設有第一滑槽(140),所述第一滑槽(140)內設有第一滑塊(43),所述第一滑塊(43)上設有安裝塊(4),所述安裝塊(4)上設有連接槽(42),所述連接槽(42)內設有第四轉輥(41),所述連接槽(42)。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為了克服現有技術的不足,提供一種方便使用的環(huán)保智能化污泥處理設備。
為了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采用以下技術方案:一種環(huán)保智能化污泥處理設備,包括反應器、設于所述反應器底部的底板及設于所述反應器下方的接料盒,所述反應器上設有通腔,所述底板可轉動連接于所述反應器底部,所述通腔兩側內壁上分別設有第一活動槽,所述第一活動槽內設有活動塊,所述第一活動槽內壁上設有第一凸塊,所述活動塊上設有與所述第一凸塊相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活動塊上設有第一凸塊,所述活動塊上設有與所述第一凸塊相配合的第一凹槽,所述活動塊上設有第一轉輥,所述第一活動槽側壁上設有蓋板;在反應器使用前,將紗網繞設于第一轉輥上,將紗網收在第一轉股上,紗網的一端固定在蓋板上,隨后活動塊在通腔內壁上移動,使活動塊從通腔一端移動至另一端,活動塊帶動第一轉輥移動時,紗網從第一轉輥上繞出,使紗網自動的鋪設于底板上,將反應器底層的紗網鋪設好,以便直接將基質土和污泥倒入到反應器內對污泥做處理;操作人員只需將紗網繞于第一轉股上后,紗網即可自動鋪設于反應器底面,同時在蓋板與第一轉輥的相互配合下,將紗網的兩端自行固定,降低紗網鋪設難度,使污泥的處理更加方便;在蓋板設置下,以便對第一轉輥做操作,使紗網可方便的繞設于第一轉輥上,使活動塊移動時將紗網自動鋪設于反應器底部;在接料盒設置下,對從底板上掉落的污泥和污水起承接作用,避免污泥和污水直接掉落在地面上,防止污泥處理時對外界環(huán)境造成影響;當污泥處理完成后,底板從水平狀態(tài)轉動至傾斜狀態(tài)上,以便將反應器內的污泥從反應器內排出,降低污泥的取料難度,可方便的對污泥做收集;第一活動槽為活動塊提供預留空間,使紗網能夠覆蓋在整個底板上,同時避免污泥直接掉落在活動塊上,對活動塊起保護作用。
所述第一凹槽頂部設有第二活動槽,所述第二活動槽內設有第二轉輥和第三轉輥,所述第二轉輥和所述第三轉輥上繞設有傳動帶,所述第二活動槽內壁上設有與所述第三轉輥相配合的第一驅動電機;所述通腔內壁上設有第一活動腔,所述第一活動腔內設有與所述第一凹槽相配合的第二凸塊。
所述第一活動腔側壁上設有設備腔,所述設備腔內設有氣缸,所述氣缸活塞桿連接于所述第二凸塊上,所述第二凸塊側壁上設有第一連接彈簧,所述第二凸塊上設有第二活動腔,所述第二活動腔內設有第一連接桿,所述第一連接桿上設有第一復位彈簧,所述第一凸塊上設有第三活動腔,所述第一連接桿穿設于所述第三活動腔內,所述第一連接桿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驅動電機相配合第一推塊。
所述活動塊上設有第二驅動電機,所述第一轉輥兩端分別設有第一連接軸,所述第二驅動電機與所述第一連接軸相連,所述第一轉輥上設有多個第二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內設有設有兩組固定桿,所述固定桿為彈性材料制成,所述第二凹槽內壁上活動連接有第二連接桿,所述第二連接桿一端活動連接有第三連接桿,所述第二連接桿通過一連接繩與所述固定桿相連。
所述活動塊上設有第三活動槽,所述第三活動槽內設有第二推塊,所述第三活動槽內設有弧片,所述反應器頂部設有第一推板,所述第一推板底部設有第一推桿,所述第一推桿設于所述弧片上方,所述第一推板底部設有支撐彈簧。
所述第一轉輥兩側分別設有第四活動槽,所述第二凹槽側壁上設有與所述第四活動槽相通的第一通孔,所述第四活動槽內設有第二推板,所述第二推板上設有與所述第一通孔相配合的第三推塊,所述第二推板上還設有第二復位彈簧。
所述蓋板上設有第四活動腔,所述蓋板上設有與所述第四活動腔相通的通槽,所述第四活動腔側壁上設有第五活動槽,所述第四活動腔內設有第一固定板,所述第一固定板上設有與所述第五活動槽相配合的第四推塊,所述蓋板上可轉動連接有固定桿,所述固定桿設于所述第四推塊上方。
所述反應器頂部設有第一滑槽,所述第一滑槽內設有第一滑塊,所述第一滑塊上設有安裝塊,所述安裝塊上設有連接槽,所述連接槽內設有第四轉輥,所述連接槽側壁上設有第五活動腔,所述第五活動腔頂部設有第六活動槽,所述第五活動腔內穿設有第二固定板,所述第二固定板上設有與所述第六活動槽相配合的第五推塊。
所述反應器頂部設有第一連接塊,所述第一連接塊側壁上設有第七活動槽,所述第七活動槽內可轉動連接有第一連接板;所述第一連接塊側壁上設有第二連接板,所述第二連接板上設有第二連接塊,所述第二連接塊上設有第二連接彈簧,所述第二連接彈簧另連于所述第一連接板上,所述第一連接塊上設有固定塊。
所述底板底部設有第三連接塊,所述第三連接塊上設有第二連接軸,所述反應器底部設有第三連接板,所述第二連接軸可轉動連接于所述第三連接板上;所述反應器底部設有第四連接塊,所述第四連接塊一側設有第一支撐板,所述底板另一端底部設有液壓缸,所述液壓缸活塞桿上設有第三推板,所述第三推板上設有第二支撐板。
本發(fā)明具有以下優(yōu)點:操作人員只需將紗網繞于第一轉股上后,紗網即可自動鋪設于反應器底面,同時在蓋板與第一轉輥的相互配合下,將紗網的兩端自行固定,降低紗網鋪設難度,使污泥的處理更加方便。
(發(fā)明人:董英杰;周芳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