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布日:2023.03.07
申請日:2022.11.14
分類號:B01D21/02(2006.01)I;B01D21/24(2006.01)I;B01D21/28(2006.01)I;B01D21/01(2006.01)I;B01D36/04(2006.01)I;C02F1/52(2006.01)I;C02F11/13(2019.01)I
摘要
本發(fā)明公開了一種循環(huán)性強的高密度澄清池及其澄清方法,涉及澄清池技術領域,為解決現有的澄清池在對污泥進行定時定量排出時,只能確保徹底排泥,但無法確保上層清水的潔凈程度,且排出泥不能第一時間得到干化的問題。包括主池體,主池體的一側設置有清水處理池和污泥干化池,主池體的底部設置有污泥排放座,污泥排放座的一端設置有一級污泥排管,一級污泥排管和污泥排放座均與主池體的內部連通設置,主池體的兩側外壁上分別設置有原水進管、清水出管和二級沉淀排管,原水進管、清水出管和二級沉淀排管均與主池體的內部連通設置;還包括:內襯框架,其設置在所述主池體的內部,且內襯框架的外壁上設置有原水流通口和泥渣回流口。
權利要求書
1.一種循環(huán)性強的高密度澄清池,包括主池體(1),主池體(1)的一側設置有清水處理池(16)和污泥干化池(17),主池體(1)的底部設置有污泥排放座(4),污泥排放座(4)的一端設置有一級污泥排管(5),一級污泥排管(5)和污泥排放座(4)均與主池體(1)的內部連通設置,主池體(1)的兩側外壁上分別設置有原水進管(2)、清水出管(3)和二級沉淀排管(6),原水進管(2)、清水出管(3)和二級沉淀排管(6)均與主池體(1)的內部連通設置;其特征在于:還包括:內襯框架(7),其設置在所述主池體(1)的內部,且內襯框架(7)的外壁上設置有原水流通口(11)和泥渣回流口(12),原水流通口(11)和泥渣回流口(12)均與內襯框架(7)一體成型設置,內襯框架(7)的內部中心位置上設置有混合器(9);清水下流管(13),其設置在所述清水出管(3)的一端位置上,且清水下流管(13)的外壁上設置有外沿管架(14),外沿管架(14)與清水下流管(13)一體成型設置,外沿管架(14)的內部設置有水輪(15),外沿管架(14)的外部設置有水力發(fā)電機(32),水力發(fā)電機(32)的一側外壁上設置有整流器(33),水力發(fā)電機(32)的輸出端與整流器(33)的輸入端電性連接;配電箱(27),其設置在所述污泥干化池(17)的一側外壁上,且污泥干化池(17)的內部設置有電熱夾層(28),配電箱(27)的輸出端與電熱夾層(28)的輸入端電性連接,電熱夾層(28)的上端設置有導熱板(29),污泥干化池(17)的頂部安裝有透明薄膜蓋(18);端位管(36),其安裝在所述清水下流管(13)的一端位置上,端位管(36)與清水下流管(13)通過法蘭密封連接,且端位管(36)上安裝有流量計(37),端位管(36)的一端位置上設置有微孔格柵網(38),微孔格柵網(38)與端位管(36)一體成型設置。
2.根據權利要求1所述的一種循環(huán)性強的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原水進管(2)、清水出管(3)、一級污泥排管(5)和二級沉淀排管(6)上分別設置有導流水泵(21)和污泥泵(22),導流水泵(21)和污泥泵(22)分別與原水進管(2)、清水出管(3)、一級污泥排管(5)和二級沉淀排管(6)法蘭密封安裝。
3.根據權利要求2所述的一種循環(huán)性強的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水輪(15)的一端中心位置上設置有傳動接軸(34),傳動接軸(34)與水輪(15)一體成型設置,傳動接軸(34)通過聯軸器與水力發(fā)電機(32)的輸入軸傳動連接,所述整流器(33)的輸出端上設置有供電接線(35),供電接線(35)的另一端與配電箱(27)電性連接。
4.根據權利要求3所述的一種循環(huán)性強的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排放座(4)的頂部設置有污泥下落口(24),污泥下落口(24)與主池體(1)的內部連通設置,所述污泥排放座(4)的外部設置有驅動馬達(23)。
5.根據權利要求4所述的一種循環(huán)性強的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下落口(24)的下方設置有攪動軸(25),驅動馬達(23)的輸出端通過聯軸機構與攪動軸(25)傳動連接,所述攪動軸(25)的外壁上設置有污泥推送葉(26),污泥推送葉(26)與攪動軸(25)一體成型設置。
6.根據權利要求5所述的一種循環(huán)性強的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主池體(1)的頂部設置有中心圓座(19),所述中心圓座(19)的頂部設置有伺服電機(8),伺服電機(8)的輸出端通過聯軸機構與混合器(9)的延伸接軸傳動連接。
7.根據權利要求6所述的一種循環(huán)性強的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中心圓座(19)的四周外壁上均設置有加強連桿(20),加強連桿(20)的兩端分別與中心圓座(19)的外壁和主池體(1)的內壁焊接連接。
8.根據權利要求7所述的一種循環(huán)性強的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污泥干化池(17)的外壁上設置有干化排口(30),干化排口(30)與污泥干化池(17)的內部連通設置,所述干化排口(30)的一側安裝有封堵蓋(31),封堵蓋(31)與干化排口(30)機械密封連接。
9.根據權利要求8所述的一種循環(huán)性強的高密度澄清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混合器(9)的兩側位置上分別設置有加藥器(10),加藥器(10)的加藥口位于內襯框架(7)的內部。
10.根據權利要求9所述的一種循環(huán)性強的高密度澄清池的澄清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驟:步驟一:將需要進行處理的污水原液通過原水進管(2)注入主池體(1)的內部,然后通過原水流通口(11)進入主池體(1)的中心位置上,接著通過加藥器(10)對主池體(1)內部的污水原液投加絮凝劑,并開啟伺服電機(8)帶動混合器(9)轉動,使得混合器(9)將絮凝劑與污水原液充分攪拌混合;步驟二:污水原液混凝后,水中的污泥產生絮凝沉淀,落入主池體(1)的底部,懸浮在上層的絮凝物通過泥渣回流口(12)循環(huán)回流到主池體(1)的底部中心位置上,去除污泥的清水置于主池體(1)的上方位置上;步驟三:同步開啟清水出管(3)和兩個污泥泵(22),使得污泥泵(22)將沉淀的污泥通過一級污泥排管(5)注入污泥干化池(17)的內部,污泥排出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堵塞,驅動馬達(23)帶動攪動軸(25)轉動,使得污泥推送葉(26)推送污泥向下排出,而二級沉淀排管(6)將處于污泥上層的雜質絮凝物排出;步驟四:清水被抽出時,通過清水下流管(13)流入清水處理池(16)的內部,清水在清水下流管(13)內部朝下流動,帶動外沿管架(14)內部的水輪(15)轉動,水輪(15)轉動時帶動水力發(fā)電機(32)進行發(fā)電工作;步驟五:水力發(fā)電機(32)發(fā)電產生的電能通過整流器(33)的處理后,借助連接的供電接線(35)將電能輸送給配電箱(27),配電箱(27)將電能輸送給電熱夾層(28),電熱夾層(28)通電后放熱,通過導熱板(29)的熱量傳導對污泥進行加熱干化,由于透明薄膜蓋(18)的遮擋,在陽光充足的天氣可以增強光照的熱量對污泥進行干化;步驟六:清水通過端位管(36)內部微孔格柵網(38)的過濾后流入清水處理池(16)的內部,清水中過濾下來的微量雜質被抑制端位管(36)的內部,當流量計(37)的流量數值大幅降低時,代表端位管(36)的內部被大量堵塞,此時可將端位管(36)與清水下流管(13)的法蘭連接位置拆下,并對端位管(36)進行清潔疏通處理。
發(fā)明內容
本發(fā)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種循環(huán)性強的高密度澄清池及其澄清方法,以解決上述背景技術中提出的現有的澄清池在對污泥進行定時定量排出時,只能確保徹底排泥,但無法確保上層清水的潔凈程度,且排出泥不能第一時間得到干化的問題。
為實現上述目的,本發(fā)明提供如下技術方案:一種循環(huán)性強的高密度澄清池及其澄清方法,包括主池體,主池體的一側設置有清水處理池和污泥干化池,主池體的底部設置有污泥排放座,污泥排放座的一端設置有一級污泥排管,一級污泥排管和污泥排放座均與主池體的內部連通設置,主池體的兩側外壁上分別設置有原水進管、清水出管和二級沉淀排管,原水進管、清水出管和二級沉淀排管均與主池體的內部連通設置;
還包括:
內襯框架,其設置在所述主池體的內部,且內襯框架的外壁上設置有原水流通口和泥渣回流口,原水流通口和泥渣回流口均與內襯框架一體成型設置,內襯框架的內部中心位置上設置有混合器;
清水下流管,其設置在所述清水出管的一端位置上,且清水下流管的外壁上設置有外沿管架,外沿管架與清水下流管一體成型設置,外沿管架的內部設置有水輪,外沿管架的外部設置有水力發(fā)電機,水力發(fā)電機的一側外壁上設置有整流器,水力發(fā)電機的輸出端與整流器的輸入端電性連接;
配電箱,其設置在所述污泥干化池的一側外壁上,且污泥干化池的內部設置有電熱夾層,配電箱的輸出端與電熱夾層的輸入端電性連接,電熱夾層的上端設置有導熱板,污泥干化池的頂部安裝有透明薄膜蓋;
端位管,其安裝在所述清水下流管的一端位置上,端位管與清水下流管通過法蘭密封連接,且端位管上安裝有流量計,端位管的一端位置上設置有微孔格柵網,微孔格柵網與端位管一體成型設置。
優(yōu)選的,所述原水進管、清水出管、一級污泥排管和二級沉淀排管上分別設置有導流水泵和污泥泵,導流水泵和污泥泵分別與原水進管、清水出管、一級污泥排管和二級沉淀排管法蘭密封安裝。
優(yōu)選的,所述水輪的一端中心位置上設置有傳動接軸,傳動接軸與水輪一體成型設置,傳動接軸通過聯軸器與水力發(fā)電機的輸入軸傳動連接,所述整流器的輸出端上設置有供電接線,供電接線的另一端與配電箱電性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污泥排放座的頂部設置有污泥下落口,污泥下落口與主池體的內部連通設置,所述污泥排放座的外部設置有驅動馬達。
優(yōu)選的,所述污泥下落口的下方設置有攪動軸,驅動馬達的輸出端通過聯軸機構與攪動軸傳動連接,所述攪動軸的外壁上設置有污泥推送葉,污泥推送葉與攪動軸一體成型設置。
優(yōu)選的,所述主池體的頂部設置有中心圓座,所述中心圓座的頂部設置有伺服電機,伺服電機的輸出端通過聯軸機構與混合器的延伸接軸傳動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中心圓座的四周外壁上均設置有加強連桿,加強連桿的兩端分別與中心圓座的外壁和主池體的內壁焊接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污泥干化池的外壁上設置有干化排口,干化排口與污泥干化池的內部連通設置,所述干化排口的一側安裝有封堵蓋,封堵蓋與干化排口機械密封連接。
優(yōu)選的,所述混合器的兩側位置上分別設置有加藥器,加藥器的加藥口位于內襯框架的內部。
優(yōu)選的,所述的一種循環(huán)性強的高密度澄清池的澄清方法,包括以下步驟:
步驟一:將需要進行處理的污水原液通過原水進管注入主池體的內部,然后通過原水流通口進入主池體的中心位置上,接著通過加藥器對主池體內部的污水原液投加絮凝劑,并開啟伺服電機帶動混合器轉動,使得混合器將絮凝劑與污水原液充分攪拌混合;
步驟二:污水原液混凝后,水中的污泥產生絮凝沉淀,落入主池體的底部,懸浮在上層的絮凝物通過泥渣回流口循環(huán)回流到主池體的底部中心位置上,去除污泥的清水置于主池體的上方位置上;
步驟三:同步開啟清水出管和兩個污泥泵,使得污泥泵將沉淀的污泥通過一級污泥排管注入污泥干化池的內部,污泥排出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堵塞,驅動馬達帶動攪動軸轉動,使得污泥推送葉推送污泥向下排出,而二級沉淀排管將處于污泥上層的雜質絮凝物排出;
步驟四:清水被抽出時,通過清水下流管流入清水處理池的內部,清水在清水下流管內部朝下流動,帶動外沿管架內部的水輪轉動,水輪轉動時帶動水力發(fā)電機進行發(fā)電工作;
步驟五:水力發(fā)電機發(fā)電產生的電能通過整流器的處理后,借助連接的供電接線將電能輸送給配電箱,配電箱將電能輸送給電熱夾層,電熱夾層通電后放熱,通過導熱板的熱量傳導對污泥進行加熱干化,由于透明薄膜蓋的遮擋,在陽光充足的天氣可以增強光照的熱量對污泥進行干化;
步驟六:清水通過端位管內部微孔格柵網的過濾后流入清水處理池的內部,清水中過濾下來的微量雜質被抑制端位管的內部,當流量計的流量數值大幅降低時,代表端位管的內部被大量堵塞,此時可將端位管與清水下流管的法蘭連接位置拆下,并對端位管進行清潔疏通處理。
與現有技術相比,本發(fā)明的有益效果是:
1、本發(fā)明通過一級污泥排管注入污泥干化池的內部,污泥排出的過程中為了避免堵塞,驅動馬達帶動攪動軸轉動,使得污泥推送葉推送污泥向下排出,而二級沉淀排管將處于污泥上層的雜質絮凝物排出,水力發(fā)電機發(fā)電產生的電能通過整流器的處理后,借助連接的供電接線將電能輸送給配電箱,配電箱將電能輸送給電熱夾層,電熱夾層通電后放熱,通過導熱板的熱量傳導對污泥進行加熱干化,由于透明薄膜蓋的遮擋,在陽光充足的天氣可以增強光照的熱量對污泥進行干化,達到節(jié)能干化污泥的目的,克服了現有的澄清池在對污泥進行定時定量排出時,只能確保徹底排泥,但無法確保上層清水的潔凈程度,且排出泥不能第一時間得到干化的問題。
2、通過清水通過端位管內部微孔格柵網的過濾后流入清水處理池的內部,清水中過濾下來的微量雜質被抑制端位管的內部,當流量計的流量數值大幅降低時,代表端位管的內部被大量堵塞,此時可將端位管與清水下流管的法蘭連接位置拆下,達到進一步提高清水潔凈程度和便于疏通的目的。
(發(fā)明人:王翔;周繼勇;謝海娟;錢俊;錢程;黃艷輝;李征;于玲)